把青春写在高原大地上——记2025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学习宣传人选、物化探大队物探二分队队长康元欣
“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以挑战生命禁区、诠释专业匠心的担当精神,克服平均海拔4300米、冻融侵蚀强烈、草甸土层脆弱、牧业干扰等特殊挑战,树立了高寒生态脆弱区土壤普查的标杆典范。”
——摘自青海省果洛州某县感谢信
感谢信的背后,是物化探大队物探二分队队长康元欣与团队长期努力耕耘西部边陲工作的结果。
康元欣,36岁,地球物理勘探高级工程师,物探二分队队长,曾获“江西省最美工程师”称号、江西省首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奖等荣誉。他10年如一日扎根在青藏雪域高原,运用全国领先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助力当地开展抗震救灾、荒漠找水、隧道超前预报、道路塌陷隐患排除等公益性地质服务,为高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持续擦亮了“江西物化探”地质品牌。
公益先锋:彰显使命担当
“能用自己所学专业,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尽一份力,为突发地震自然灾害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吃再多苦都没关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才能彰显事业单位的使命担当。”康元欣朴实地说。
康元欣(左)操作二维地质雷达
“南昆仑,北祁连,瀚海八百里无人烟”。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角的青海茫崖市,全年平均气温只有4℃,年降水量仅47.8毫米,蒸发量却异常地高,导致水资源极其匮乏。
为荒漠戈壁“解渴”,是当地难啃的“硬骨头”。
2017年,康元欣带领项目组克服皮肤、嘴唇皲裂,高原缺氧、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地层结构复杂等严峻挑战,为茫崖市探获日涌水总量2万立方米的大型水源地一处,为当地居民生活、工业及城市建设提供了稳定水源,有效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解决了断水“窘境”,把民生改善送到了戈壁深处。如今,在青海省海西州的戈壁大漠中,大型的喷灌系统以水源为中心,旋转灌溉,形成了圆形的农田、绿地。
物探二分队在青藏高原插上了一面“缺氧不缺干劲,山高不缺精神”的江西物化探旗帜。
在东昆仑山脉布尔汗布达山高原4500米雪线之上,青海省海拔最高县——玛多县,2021年5月22日发生7.4级地震。6名身着荧光绿马甲、皮肤黝黑的江西物化探人,迅速出现在第一线,他们肩负着为玛多重建提供技术支持的艰巨任务。
党员冲锋在前,党旗飘扬在救灾一线。项目组成员冒着不断出现的余震和零下20℃的严寒,睡帐篷,吃方便面,白天开展外业检测,晚上进行数据处理。为核对每日工作量,康元欣总是最晚一个睡,最早一个起。
“当时大家高原反应强烈,白天野外负重作业时都喘得厉害,到了晚上又开始头疼,整夜睡不着觉。但抢险救灾,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康元欣回忆道。在他的带领下,短短50天,在4500米极高海拔地区,康元欣率领队员完成230余公里排水管网检测、150公里雷达测线检测任务。
永久安置点的选址,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2022年8月18日,西宁市大通县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2个乡镇6个村1517户6245人受灾,康元欣第一时间组织专业力量奔赴灾害前沿,仅半个月就精准查明了场地覆盖层厚度、基岩埋深等,为灾后重建场地选址设计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用实际行动造福灾区人民。
道路医生:守护脚下安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增大,大型非开挖施工造成地下各类管道管线破损或受雨水冲刷引起路基掏空、出现空洞,造成城市道路塌陷,直接影响市民生活和生产安全。
面对这一问题,康元欣积极进行物探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努力破解城乡地下病害体,尤其是道路塌陷难题。他带领团队创新性应用“物探+测绘”技术,形成了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专利的高科技——地下病害体三维(3D)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能够准确筛查出“患病”路段,确定“病灶”详细情况,让地下病害体隐患无所遁形。成果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荣获“科技创新优秀发明成果”奖,康元欣撰写的论文获颁优秀论文一等奖。
为同仁市600兆瓦空气压缩储能新能源项目进行瞬变电磁探测
由于国内鲜有开展三维地质雷达道路检测的相关模板,多少个不眠不休的夜晚,多少次对异常的反复验证,康元欣一边研究技术规范准备投标材料,一边自学技术方法、请教行业专家,一边传授队员。就是凭着那股“边学边教边练”的钻劲,物化探大队成为江西省首家开展三维地质雷达道路检测的技术单位。
“两班倒、抢工期、保质量。”这是康元欣在道路雷达检测任务中反复强调的话。为防止白天工作造成交通堵塞,康元欣带头昼夜轮班上岗,组织职工采取24小时两班倒工作制。在西宁市海湖新区市政设施安全隐患整治项目中,物探二分队创下了1个月完成相当于3个月工作量的“江西物探速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市民的干扰,业主单位和当地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
为促进城镇道路探测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康元欣团队主编的地方标准《地下病害体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规程》于2025年4月1日正式实施,有效填补了我省道路病害体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行业标准空白。主编的第二个地方标准也获省住建厅立项,近日启动了标准起草工作。
从技术创新到标准制定,康元欣带领团队始终把住行业脉搏,走在行业前列,为人民群众出行安全保驾护航。
物探尖兵:服务绿色发展
“二分队紧密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在助力青海加快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中找准职责定位。”康元欣坚定表示。
西宁市火烧沟海鲁路水毁整治工程勘察项目驻地合影
物探二分队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职责,先后承担了曲麻莱县不冻泉砂金矿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肯德隆采石场闭坑矿山等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让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重新披上“绿装”。同时靠大联强,与中广核、国家能源、大唐、华电、华能、黄河水电等新能源企业合作,承接了中广核光伏发电、海西格汇格尔木30MW分散式风电、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瓜什则400MW光牧储综合一体化发电等项目,这些项目所在地地质构造复杂,断层、易溶岩层、冻土广布,他们创新性运用精细化地球物理探测(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等)+钻探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攻克了高原岩土工程勘察和钻探工作难题,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贡献地质力量。
“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作业时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在无人区的路上冒雨换轮胎,半夜瓢泼大雨把帐篷闹成了‘水帘洞’,没电时用发电机发电,没水时就在山沟里取雪水融化煮沸饮用,路上的干粮是便携的饼干和方便面。”康元欣平静地描述着这些年的种种不容易。即使在青海最寒冷的几个月里,到处冰天雪地、行人杳查,大部分工区停工,康元欣仍然带领团队坚守在勘查第一线。
10年光景,青海部分区域的可喜变化,都见证了康元欣和他的团队满腔的地质情怀和建设西部边陲的自觉行动。
(物化探大队 刘珺 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