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

雪域建起安居巢

作者: 周攀 来源: 华东公司 时间: 2025-08-05

2024年5月,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年轻项目团队,带着核华东的旗帜,奔赴祖国边疆,肩负起为86户藏区牧民建设安置社区的重任。

初见:两千公里的热血奔赴

飞机舱门开启的刹那,当稀薄的空气裹挟着凛冽寒意扑面而来,90后项目经理周攀与同事何畅、刘泽鑫瞬间感受到了高海拔对身体的冲击。随后的路途中,连绵山脉披着金色霞光,藏野驴群惊起盘旋的鹰隼,雪山、湖泊与荒原交织的苍茫画卷,在暮色中愈显天地壮阔,不断以极致美学赠予震撼……而在无止尽的颠簸道路上行进的车辆,随海拔攀升逐渐头疼气短的身体,却时刻在提醒着这群年轻人,要保持意志、心怀敬畏。

狂风中稳固的临时板房,在永冻层上浇筑的混凝土,断水断电断网的环境,每日午后骤起的六级以上狂风卷携砂石形成持续数小时的沙暴穹顶,是大家对项目驻地的初印象。项目至城区需跨越240公里的无人区,建设物资更是需要到1100公里外采购。施工现场未通民用水电网络,施工及生活用电完全依赖柴油发电机供电,生活用水需载着水罐跋山涉水百余公里。

他们看着脚下粗糙的戈壁砂砾,想到曾经“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的苦寒边地,即将成为一座座快速拔地而起的安居乐园,不由心生骄傲。

初心:地质精神的时代回应

在项目部,只有中午时分可以搜到信号,周攀抓紧每个有网络的窗口期高效沟通项目管理事项。因为水资源紧张,平时的洗澡洗漱,大家都是快速完成,能省则省。在这片堪称“生命禁区”的施工场域,每栋房屋的建成、每条道路的成型,不仅是对工程技术极限的突破,更是对生命耐受力的终极考验。核华东的年轻建设者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接续着地质前辈“帐篷为家”的精神火种,让“江西地质精神”在雪域高原熠熠闪光。

安置项目承载着改善藏族同胞居住环境的重要使命,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建设难题:年有效施工工期不足六个月,建材平均运输半径超1000公里,高原作业人员的安全健康保障等……项目团队以“高原施工标准化方案”为指导,创新建立“三班轮岗与动态监测结合”管理模式,通过三项核心举措实现工程突破:一是抢占先机。在六个月的施工窗口期内,项目需完成86栋房屋从地基开挖到室内装修的全部工作,以及外场道路硬化、给排水管网施工,工期压力极大。项目部从施工场地分布着手,合理规划场地临时道路以及楼栋片区划分,做到楼栋主体作业与外场道路、管网施工交叉作业互不影响,在有限的区域内创造更多的工作面;同时根据西藏当地全天日照时间长的特点,在主体大面积施工阶段安排两班倒作业等。最终项目得以在十月中旬当地冬歇期开始前完成90%以上的大面积湿作业内容,为房屋顺利交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技术优化。通过优化工序衔接,图纸深化调整,将部分二次结构门过梁、门边柱等与主体梁板同时浇筑,实现整体施工效率提升。三是人文保障。建立健康监护体系,实行弹性工作制;为现场作业人员配备口罩、护目镜等防风防沙用具;联合项目驻点乡镇干部、驻点民警建立工友帮扶机制,有效解决工友生活诉求

初成:雪域高原的温暖新居

经过项目团队的7个月的艰苦奋斗,一座座安居之所拔地而起,藏族同胞在寒冬来临前,迎来了温暖的新居。

微信图片_2025-08-05_125517_464.jpg

温暖的藏民新居 周攀 摄

在西藏项目的经历,是项目团队每个人此生不可磨灭的一段记忆。项目上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零下二十度蜷缩在被窝中,冻得整晚睡不着的夜晚;是沙尘暴肆虐时,吹得摇摇晃晃的集装箱,以及从各种缝隙灌进室内的沙尘;是早起时被冻的梆硬的水杯,是干裂的嘴唇冻裂的脸;是每一次欢声笑语的胜利和每一个咬牙坚持的日夜......

面对艰苦和挑战,这支年轻的团队从未退缩,在“江西地质精神”的感召下,始终怀揣着对工作的热爱与对责任的坚守,发扬“三光荣”和“四特别”,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用忠诚和坚韧迎接每一次挑战,用心血与智慧凝聚成每一砖每一瓦,用匠心和初心温暖这片寒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