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领航·核华菁语(五)
编者按:“文化领航”活动之“核华菁语”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青年职工的积极响应,收到了不少优秀的投稿作品。他们有的从自身经历出发,立足岗位畅谈自己踏实工作的成长体会;有的从青年建设者的角度,分享工作方法和学习心得;有的审视内心,从心出发,分享新时代青年对生活的希望与感悟。
西南公司 廖磊
2019年到公司时,我以为土地整理是纸上谈兵的技术活。六年间,从凉山彝族村寨到海南台风区,从广西喀斯特峰林到验收现场的尘土飞扬,我逐渐明白:这片土地教会我的不仅是专业,更是如何与自然对话、与百姓共情。
认知转身:从“图纸至上”到“双脚丈量”
初到凉山州参与增减挂钩项目时,我曾因安置点选址偏差被村民质疑:“那地方离田地三里地,咋干活?”村民用竹竿丈量着山坡,告诉我:“下地要走平路,喝水要找近泉。”
这次挫败让我学会放下图纸:技术参数是底线,但土地的真实需求藏在村民的日常里。我开始用手机录音记录老乡的“土话”——“晒谷子要晒到日头落坡”“牛羊转场的路不能断”。当方案里加入“沿溪流修便民道”“保留百年古井”时,我懂得了真正的专业是让土地接纳人的痕迹。
方法沉淀:在失败中提炼“生存智慧”
海南文昌的台风天曾让我栽过大跟头。水泥田埂被暴雨冲垮时,老村长递来斗笠说:“我们修田埂,讲究‘顺着雨水走’。”这句话点醒了我:对抗自然不如顺势而为。
后来在广西喀斯特地貌施工时,我们不再硬挖地基,而是学着在石缝里垒“鱼鳞坑”蓄水,用碎石垒出“蓑衣田埂”。当无人机显示土方误差仅2%时,我突然明白:土地比图纸诚实,你若强求,它必反击;你若顺应,它自回馈。
实践内核:土地工作三把尺
需求尺:凉山州老阿妈摸着新排水渠落泪,海南农户数着“旱改水”后的稻穗,这就是土地整理的价值,在于替沉默的土地代言。
成本尺:山区施工要“少破坏”,平原建设要“快实施”,沿海工程要“抗台风”——不同地域需匹配差异化方案。
人心尺:村民的“土经验”非常贴近现实。海南项目用竹木预制田埂节省30%成本,广西村民教我在石缝种耐旱玉米提升生态效益。
成长启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六年跑遍20多个村庄,笔记本上记满的“老乡建议”,解决过十多个技术难题。最大的收获不是职称晋升,而是三点领悟:数据会过期,土地的智慧永恒;村民的生存经验,是跨越规范的生存哲学;困难像石头,办法像野草。台风冲垮的田埂教会我弹性应对,喀斯特地貌逼出“与石头共存”的韧性;土地会说话,但你要弯腰听:风吹乱的草籽、雨水冲刷出的沟壑,都是最生动的教材。
扎根者说
如今工作时,我常对自己说:“别急着画图纸,先赤脚踩三天田埂。”土地整理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多问一句“老乡觉得行吗”,多想一次“这样下雨会不会积水”,方案就能离土地更近一步。
这片土地从不说谎——你付出多少诚意,它就回报多少生机。
西南公司庞慧平
回首往昔,岁月如歌。我的第一个项目是雅安市国道351线项目,从最开始的原始地貌测量,到一座座桥梁拔地而起,3000多米隧道顺利贯通;到最后的竣工图编制。我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在项目一线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增长本领。东至浙江宁波浩瀚大海,西至四川雅安的重峦叠嶂,南至云南大理皑皑白雪,北至甘肃金昌漫天飞沙,我们见证了市场的风云变幻,经历了工程行业的起伏跌宕,但始终不忘初心,坚守使命,以卓越的品质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与尊重。
质量筑基,创新驱动。这些年公司建设的“画卷”徐徐展开,一条条道路疏通南北,一座座桥隧跨越山海......但我们并未停下脚步,我们深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不断改革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开展QC小组活动、项目科研技术课题,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内部流程网络化、智能化,组织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调整,管理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人才强企,文化铸魂。公司致力于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富有创新精神的员工队伍,积极营造和谐、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创造力,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在核华东这个大家庭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在抗洪、抗疫、抢险、救灾等关键时刻始终都能看到我们忙碌的身影,我们始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展现了核华东人的责任与担当。
华东公司 夏冰
时光荏苒,距离我加入公司已近两载,从最初的懵懂茫然到现在的初窥门径;从单纯的学习者,成长为能与同事切磋琢磨、共同精进的伙伴。这段旅程也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我曾有的不足,内向,畏难心理和不敢尝试,两年时间我努力寻求改变,不断地突破自我。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重塑了对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我深知,态度是命运的舵盘,引领着航向远方。
尤记得23年底我刚进项目部不久,那是我第一次全面负责一个合同的签订,从询价开始,到和对方磋商合同条款,到签字盖章,再到付款。我先后经历了不少“坑”,所幸后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自己积极努力的去沟通,最后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在一次次与供应商的交流中我逐步克服了内向的性格,在一次次的犯错中不断纠正自我,以至于第二年有人说我严谨时我的内心既开心又羞愧,因为我知道我这一路上是不断错过来的。
记得在项目初期爆破掘进阶段,我与同事帮助测量人员完成每次爆破前的钻孔放样和上一阶段爆破作业的复测。因为要赶上工期,我们测量时大多是晚上。测量的道路上常与“险峻”相伴:攀爬碎石堆积的小山,登上高耸的作业台车,在陡峭的边坡上寻找立足点,都是常有的事。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工作中我时刻保持谦逊,积极去投身到项目中去,摆正自己的态度,努力去完成任务。我在这里由衷地感激每一位曾予我教诲、伴我成长的同行者,你们的印记,已深深烙刻在我前行的足迹之中。
华瑞公司 李鹤松
在华建家园项目,我一人分饰多角。开工报建时,化身“政策研究员”,啃下一本本晦涩的法规文件,硬是把繁琐的手续流程梳理得明明白白;在施工现场,我是“安全卫士”,不放过任何一处质量隐患;到了售楼部,又切换成“贴心管家”,帮同事们顺利办好购房手续。这段“全能选手”的经历,让我快速打通了建筑工程的全流程“任督二脉”。
2018年,我转战贵州公司竹溪河隧道项目。隧道施工,步步惊心!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极高的安全风险,我开启“拼命三郎”模式,每天泡在工地十几个小时,创新推出“隐患追踪表”,像侦探破案一样,把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最终,成功实现项目安全生产“零事故”,积累下特殊工程安全管理的“独家秘籍”。
2021年,在上饶标准厂房项目期间,我总结过往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提升项目团队的应急响应能力。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该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调任江西于都标准厂房项目后,我带领安全团队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刺。我们以“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为三大武器,创新管理模式,最终项目一举拿下赣州市安全标准化示范工地、智慧工地示范项目及绿色施工示范项目三项大奖,让“核华东品质”声名远扬。
在于都会展中心项目,挑战堪称“地狱级”。为了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的顺利召开,甲方要求3个月内必须交付!面对钢结构工程的复杂工艺,我与项目团队开启“白加黑”连轴转模式,白天在高空作业现场“排雷”,晚上组织技术“头脑风暴”优化方案。最终,我们用“核华东速度”创造了奇迹,这座拔地而起的建筑,成为了于都的新地标!
十年风雨淬炼,我从职场新人成长为基建尖兵,每一个项目都是淬火的熔炉,每一次挑战都是破茧的契机!未来,我将以更炽热的豪情投身建设浪潮,继续以匠心铸精品,以创新攻难关,书写更多震撼人心的奋斗华章!
华东公司 章子钊
成长历程
从初入职场的懵懂无知,到独当一面的专业能手,工程一线青年职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磨砺。记得初到工地时,面对复杂的施工图纸和陌生的施工环境,我内心充满了迷茫。但在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从最基础的测量、放线学起,逐渐熟悉了施工流程。每一次解决难题,都是一次成长的蜕变。参与大型桥梁项目时,面对技术难题和工期压力,我与团队日夜奋战,最终成功完成任务。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成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在挫折中不断前行。
工作方法
高效的工作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在工程一线,合理规划时间和任务至关重要。每天我会提前制定工作计划,明确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注重团队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遇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在施工现场,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
实践经验
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在处理地基基础问题时,我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在安全管理方面,深刻认识到安全是工程的生命线,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安全培训和检查。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
学习心得
工程行业发展迅速,不断学习是保持竞争力的唯一途径。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考取相关证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积极参加行业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