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领航·核华菁语(四)
编者按:“文化领航”活动之“核华菁语”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青年职工的积极响应,收到了不少优秀的投稿作品。他们有的从自身经历出发,立足岗位畅谈自己踏实工作的成长体会;有的从青年建设者的角度,分享工作方法和学习心得;有的审视内心,从心出发,分享新时代青年对生活的希望与感悟。
华中公司陈江武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组关于“土与木”的哲学——不是钢筋水泥的冰冷堆砌,而是一群人以热血为基、以匠心为墨,在城市肌理中书写的拼搏史诗。
扎根:在集体沃土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有人说,工程人是“城市的摆渡人”,但我更愿称我们为“扎根者”。集团数十载深耕,早已形成厚植匠心的文化沃土:领导班子以战略眼光锚定行业潮头,部门间以协同之力构筑发展筋骨,而每一位一线同事,则用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烈日下测量员重复校准的身影,深夜里技术组灯火通明的研讨,都是滋养集体成长的养分。
初入职场时,我曾在复杂的管线图纸前辗转难眠,是师傅带着我跑遍现场,用“一米一标记”的笨功夫教会我:“纸上的线条会骗人,脚下的土地才说真话。”公司搭建的培训体系与项目平台,更让我明白:个人成长从不是单打独斗。当我们在跨部门攻坚中突破瓶颈,终于懂得:“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地基里,浇筑的不仅是混凝土,更是团队同频共振的力量。
淬炼:在实践熔炉中锻造职业锋芒
工程行业的“硬碰硬”本质是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考验。今年贺家山挡墙项目,堪称我职业生涯的“成人礼”:2米直径、30米深的干孔作业遇严重塌孔,图纸方案在现场碰了壁。我们反复探讨新的方案,如泥浆护壁、高压注浆、埋置长护筒等,再结合现场挑出最佳策略,也正是不断尝试让我获得了宝贵的施工经验。
土方卸载时的“意外课”更让我难忘:原以为按图放线即可,却在现场发现车辆通行需避开地下管网,作业顺序要配合交通规律,连土方堆放都藏着环保学问。这些“超纲题”让我理解:真正的成长不在图纸蓝图里,而在踩过的泥浆里、磨破的手套里。当我们带着现场攒下的改良建议回归,忽然懂得:实践从不是理论的复制,而是用匠心将细节打磨的勋章。
远征:在时代浪潮中锚定价值坐标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需回答三个命题:
安全,是底线更是信仰。将安全意识嵌入每道工序,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明白每个数字背后都是生命,每个螺丝都系着千万家庭的安稳。
创新,是破局更是使命。传统行业突围从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以智慧为刃,在困境中劈出新生。
绿色,是责任更是未来。当曾经尘土飞扬的工地与周边绿化带相映成趣,终于明白:真正的工程美学,是让建筑生长在自然脉络里,让“速度”与“生态”握手言和。
未来已来,让我们继续以梦为马,在钢筋水泥间种出星辰大海,用每一道精准工序、每一次勇敢突破,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土木华章!
华南公司余林伟
工作的九年,是数字与工地交织的时光,是责任与成长并行的旅程。
在“钢筋水泥”中锤炼基本功
初入职场时,来到公司担任出纳岗位,面对施工行业资金流动大、周期长、成本核算复杂的特点,我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含义。
2019年被公司派驻到项目担任项目会计,去到项目一线,实现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工作的跨度。我每月深入施工现场核对工程量,与工程部、物资部联动确认进度款支付节点,将财务报表中的每一笔数字与现场实际进度挂钩。一次因疏漏导致分包结算金额偏差,让我意识到财务工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分量。针对项目部常见的备用金超支、发票滞后问题,我牵头编制《项目财务操作手册》,明确单据传递时限和审批流程,将资金支付效率提升30%。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财务不仅是账房先生,更是项目经营的“守门人”。只有深入业务前端,才能让数据真正服务于管理。
从“核算型”向“价值型”转型
从项目一线回到公司担任区域公司财务负责人后,我的视角从单一项目转向区域整体。面对资金统筹、税务筹划、风险管控等更高要求,我逐渐摸索出“业财融合”的工作方法:首先要构建数据驾驶舱,整合区域内项目的收支数据,搭建动态资金池模型,以便集团随时调用资金,为集团的整个资金调控管理做好准备。其次是风险前置化管控,针对项目的垫资风险,着重梳理债权债务,防控公司后期面临合作方垫付资金诉讼风险。
这一阶段,我领悟到:财务的价值不在于“算得准”,而在于“看得远”。只有跳出数字本身,用战略思维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囊”。
西南公司余永洪:
帮老乡搬新家:增减挂钩那些年
2017年在凉山喜德县做增减挂钩项目,我们要把老乡的老房子拆了复垦成耕地。可彝族老乡认地界不看图纸,全靠口口相传。我们白天量地画图,晚上围着火塘听老人讲“阿爹留下的那棵核桃树就是界碑”。最后用卫星图配上彝语标注。后来在热柯依达乡,新村路灯亮起来时,老乡们拉着我的手说:"娃儿上学不用摸黑走山路了。"
2018年甘洛县的增减挂钩项目,我们把复垦出的耕地交给村集体,种上高山油菜和中药材。去年回去看时,原先撂荒的坡地上开满油菜花,老乡笑着说:"土地能生钱,老房子拆得值!"
把旱地变粮仓:我和水田的故事
2021年在海南文昌项目,我们的任务是要把大片沙地改成水田。这里雨季涝、旱季裂,我们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地整成阶梯状,修了排水沟存雨水,种了两年紫云英当绿肥,沙地终于能站住秧苗了。去年秋收测产,亩产上了四百多公斤,老乡捧着米说:"以前种花生都嫌地瘦,现在能收稻子了。"
今年在广西贵港,旱地改水田的头茬稻子收成了。老乡摸着沉甸甸的稻穗直念叨:"往年旱地种玉米,亩产四百斤顶天了,现在改水田一亩能收七百斤!"看着晒谷场上金灿灿的稻堆,村会计翻着账本笑:“多收的三百斤谷子,够全村娃娃多吃半年白米饭。”
七年土地工作教会我的事
这些年在工地晒脱过皮,在老乡家吃过坨坨肉,也见过太多惊喜:凉山的新村幼儿园传出读书声,海南的沙地长出金稻浪,贵港的旱地飘起稻花香。土地工作不像盖高楼那么显眼,但看着撂荒地变高产田,听着老乡算增收账,就觉得值了。
华瑞公司李铜根
2023年7月,我怀揣着满腔热忱加入核华东集团华瑞公司。作为初出茅庐的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我在江西于都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项目上,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课。
犹记得第一次站在施工现场,面对轰鸣的机械与林立的脚手架,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巨大鸿沟让我手足无措。在领导的指点与前辈的带领下,我白天带着仪器穿梭在基坑与钢梁间,对照图纸反复核对轴线标高;夜晚则在板房办公室填写施工日志,将各项数据整理归入台账。日均两万步的丈量,让图纸上的线条真正在施工现场上得到具现。
参加赣州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时,项目工期的紧迫、现场结构的复杂、施工队伍的庞大,让我震撼的同时,也生出了无从下手之感。面对重重挑战,在领导们的统筹部署下,我们系统梳理施工方案,逐级分解任务目标:项目经理每日召开进度协调会,动态调配人材机资源。在团队的紧密协作下,我们不仅攻克了技术难关,更锤炼出敢打硬仗的作风。
工作之余,我考取了施工员、资料员等五大员证书,并将学习到的无人机航测等技能融入日常项目管理。得益于公司“师带徒”制度的培养,部门主任为我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并指导实践应用。这些成长点滴,无不体现着组织对青年职工的殷切期望与托举之力。
从烈日下的测量放线到深夜的资料归档,从最初面对监理的忐忑到如今参加分部验收的从容,多个日夜的锤炼让我懂得:工程建设没有捷径,唯有以匠心守初心。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安全帽带、鞋底磨穿的劳保鞋、手机里上千张工序照片,都是青春最好的见证。
站在新起点上,我将继续以“自主、图强、求实、高效”的企业理念为指引,在钢筋水泥间书写属于我们这代建设者的答卷。因为我知道,每一份图纸的精准落地,都是对“忠诚、奉献、坚韧、卓越”的江西地质精神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