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软土地质条件下公路路基变形分析理论与控制关键技术
候选单位:
主要完成单位(对本项目贡献) |
1. 华东交通大学(项目主要研究单位,提出了路基动力分析理论,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土力学特性演化机理;建立了循环交通荷载作用下土体动力学软化模型,提出了循环荷载下土体模量软化分析与确定方法;提出了考虑颗粒旋转和率效应的路基变形评价方法,揭示了加载速率及颗粒旋转对路基变形的影响规律;参与研发了软土地基处理控制技术、路基变形控制技术;提出了考虑土体状态演化的路基变形预测分析方法,交通荷载时空分布预测方法,研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 |
2. 上海大学(提出了软土路基加筋设计设计理论与技术;参与提出了高含水量软土地基防淤促排高效处理技术、软土地基真空预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参与研发了路基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 |
|
3. 浙江工业大学(提出了高含水量淤泥地基防淤促排高效处理与真空预压固结加固技术,参与研究了路基动力特性分析理论与路基加固技术,参与研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 |
|
4. 葛洲坝湖北襄荆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参与研究了动载下路基动力性质演化及变形分析理论,提出了路基加筋设计理论、研发了路基加固技术) |
|
5. 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提出了考虑颗粒旋转和率效应的路基变形评价方法,参与研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 |
|
6. 核工业华东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揭示了循环动载作用下路基土力学特性演化机理,并将该理论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 |
|
7. 江西安源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研发了加筋土路基加固技术及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并成功将该技术应用于实际路基工程) |
|
8. 葛洲坝武汉道路材料有限公司(参与构建了路基土动力分析理论,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变形特性,参与研发路基加固技术,并成功将该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 |
|
9.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研究并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变形特性,研发了动载下路基加固技术,并成功将该理论及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 |
|
10. 江西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构建了路基土动力分析理论,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变形特性) |
|
11. 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研发了加筋土路基加固技术及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参与开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并成功将该技术应用于实际路基工程) |
|
12.浙江大学(参与构建了路基土动力分析理论,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变形特性,参与研发软土地基处理加固技术) |
候选人:
主要完成人(职称、职务、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
1.童立红(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提出了路基动力分析理论,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土力学特性演化机理;建立了循环交通荷载作用下土体动力学软化模型,提出了循环荷载下土体模量软化分析与确定方法;提出了考虑颗粒旋转和率效应的路基变形评价方法,揭示了加载速率及颗粒旋转对路基变形的影响规律;参与研发了软土地基处理控制技术、路基变形控制技术;提出了考虑土体状态演化的路基变形预测分析方法,交通荷载时空分布预测方法,研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 |
2.刘飞禹(教授,上海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提出了软土路基加筋设计设计理论与技术;参与提出了高含水量软土地基防淤促排高效处理技术、软土地基真空预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参与研发了路基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 |
|
3.孙宏磊(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提出了高含水量淤泥地基防淤促排高效处理与真空预压固结加固技术,参与研究了路基动力特性分析理论与路基加固技术,参与研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 |
|
4.雷祖祥(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提出了路基动力分析理论,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土力学特性演化机理,提出了考虑土体状态演化的路基变形预测分析方法) |
|
5.丁海滨(讲师,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提出了路基动力分析理论,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土力学特性演化机理,研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 |
|
6.彭理群(副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提出了基于交通运行数据的大范围路网交通荷载时空分布预测方法,参与研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 |
|
7.叶治军(高级工程师,葛洲坝湖北襄荆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研究了动载下路基动力性质演化及变形分析理论,提出了路基加筋设计理论、研发了路基加固技术) |
|
8.肖 敏(高级工程师,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提出了考虑颗粒旋转和率效应的路基变形评价方法,参与研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 |
|
9.张海辉(高级工程师,核工业华东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揭示了循环动载作用下路基土力学特性演化机理) |
|
10.刘 涛(高级工程师,葛洲坝武汉道路材料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构建了路基土动力分析理论,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变形特性,参与研发路基加固技术) |
|
11.陈梦成(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研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 |
|
12.黄志刚(教授级高工,江西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构建了路基土动力分析理论,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变形特性) |
|
13.何 凡(工程师,江西安源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研发了加筋土路基加固技术及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 |
|
14.李寒冰(高级工程师,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研究并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变形特性,研发了动载下路基加固技术) |
|
15.李庆堂(高级工程师,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研发了加筋土路基加固技术及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参与开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 |
|
16.管凌霄(无,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研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 |
|
17.徐 松(无,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土力学特性演化机理) |
|
18.傅 力(无,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提出了考虑土体状态演化的路基变形预测分析方法) |
|
19.郭易盟(无,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提出了考虑土体状态演化的路基变形预测分析方法) |
|
20.仇雅诗(无,浙江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构建了路基土动力分析理论,揭示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变形特性,参与开发了力学与监测数据双驱动的路基变形监测-预测-预警管理平台) |
项目简介:
21世纪以来,我国公路工程发展迅速,软土条件下的路基土体在长期循环动载作用下表现出软化效应,加速路基变形的累积,对路基长期服役性能造成重大影响。路基工程设计与分析理论、软土地基处理及路基加固技术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现有理论及实践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软土条件下,路基、地基变形性能演化分析理论,创新地基处理与路基加固技术,控制路基工后变形具有重要社会经济价值。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以路基、地基变形性能演化分析理论及控制技术应用为目标,在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课题等项目的资助下,历时十余年,开展了系统性的科技攻关与工程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动载下路基土体力学性质演化及变形分析理论与方法:首次构建了高阶非局部多相孔隙介质理论本构,提出了考虑孔隙尺寸及土体结构非均匀效应的路基/地基土动力分析理论与变形评估方法;建立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地基土体模量软化及状态演化模型,揭示了路基/地基土体循环动载作用下力学性质的演化机理;考虑了动载作用下路基土颗粒旋转,提出了考虑颗粒旋转和率效应的路基变形评价方法。
软土地基与路基处理及变形控制技术:提出了三明治形加筋土“薄砂层”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发了具有增强型横肋的立体土工格栅,形成了软土路基加筋设计理论与方法;基于提出的路基填料变形评价方法,揭示了橡胶砂加筋土筋土界面在剪切过程中的细观规律;形成了絮凝处理联合真空预压高含水量淤泥的关键处理技术,实现了高含水量淤泥地基的高效处理;提出了考虑边界真空度时空变化的真空联合堆载预压非线性设计计算方法固结理论,实现了高含水量淤泥地基真空预压固结过程的准确预测。
路基变形预测预警一体化管理体系:首次提出了考虑土体状态演化的路基变形预测分析方法,实现了路基累积变形的有效预测;提出了基于交通监控数据(点观测)和浮动车数据(面观测)的路网交通流量和路面荷载时空分布预测方法,实现了交通流量分布影响下的道路动荷载变化规律;研发了基于BIM+GIS的力学分析与监测数据挖掘融合的路基状态数字化集中管理平台,实现了路基变形模型反演分析、工程管理及BIM三维可视化。
专家提名:朱合华,徐长节,王军
朱合华,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岩土工程专业
徐长节,华东交通大学,教授,校长、党委副书记,岩土工程专业
王军,温州大学,教授,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岩土工程专业
提名等级:提名该项目为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特等奖。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1. 童立红, 齐博文, 徐长节, 雷祖祥. 一种确定颗粒材料模量软化和恢复的方法(ZL20210068073.4) |
2. 童立红, 温斌强, 徐长节, 雷祖祥, 颜建伟. 一种测定及计算颗粒材料系统剪切强度的方法(ZL20210097974.6) |
3. 童立红, 丁海滨, 于洋, 徐长节. 一种测定及计算岩石衰减系数及非线性系数的方法(ZL20181113345.2) |
4. 童立红, 徐长节, 丁海滨. 一种地基加固构件装置及施工方法(ZL202111666106.1) |
5. 丁海滨, 黄年勇, 童立红, 徐长节, 蒋亚龙. 一种负泊松比-局部共振隔震结构及共振器(ZL202210414383.1) |
6. 丁海滨; 黄年勇; 徐长节; 童立红; 王宁; 耿大新. 一种可同时隔离体波及面波的超材料隔震屏障装置(ZL202210450621.4) |
7. 丁海滨, 万琪伟, 黄年勇, 徐长节, 童立红, 耿大新, 胡文韬, 蒋亚龙. 一种隔震结构及其设计方法(ZL202210421958.2) |
8. 颜建伟 , 童立红 , 丁海滨 , 雷祖祥 , 徐长节. 一种基于石墨烯双稳态物理转换的加速度传感器(ZL201911134691.3) |
9. 徐长节, 徐松, 童立红, 万琪伟. 一种可回收纵筋结构及施工方法(ZL202111159278.X) |
10. 李志平;高梦实;雷祖祥;童立红;赵秀绍;董晶亮.一种高胶凝活性的铜尾矿地聚物及其制备方法(ZL202210729203.9) |
11. 孙宏磊, 蔡袁强, 杨逸敏. 一种一维水平循环荷载加载装置及其实验方法(ZL201510454382.X) |
12. 潘晓东, 周廉默, 何自立, 蔡袁强, 孙宏磊, 史吏, 袁宗浩, 沈梦芬, 王康宇, 潘坤. 真空预压过程中观测土颗粒运动的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ZL202010185736.6) |
13.刘飞禹, 宓炜, 王军. 长短型阴极间隔布置的真空-电渗联合加固软土地基的处理系统(ZL201310258299.6) |
14. 刘飞禹, 宓炜, 王军. 一种真空电渗复合电极(ZL201410054144.5) |
15. 刘飞禹, 沈春春, 王逸杰, 王军. 吹填软土地基加固处理系统及网格式真空预压联用电渗法的处理方法(ZL201510739224.9) |
16. 刘飞禹, 张乐, 王军, 蔡袁强. 真空预压联合电渗法加固软粘土地基的处理方法(ZL201210425392.7) |
17. 刘飞禹, 王逸杰, 王军. 一种增压式真空预压联合电渗加固软土地基的方法(ZL201410054257.5) |
18. 孙宏磊;刘斯杰;蔡袁强.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相结合的沉降柱试验仪及试验方法(ZL201710603195.2) |
19. 王盼,汪春桃,李寒冰,凌青,刘亚楼,徐春明,高益健,顾章川,韩冬,谭佳,巩林. 任意网型变形监测稳定性分析方法及监控点位置确定方法(ZL 202110643546.9) |
20. 李寒冰,刘宁,汪春桃, 顾章川,王彬,凌青,刘丹,韩梦玥,王盼. 一种近景摄影测量基坑监测标志点(ZL 202123232582.0) |
21. 彭理群,贺佳迷,周涂强,刘凯枫. 基于增量输出分解循环神经网络的交通流预测方法及系统(ZL202310249117.2) |
22. 彭理群 , 王依婷 , 周涂强 , 黄菊. 基于车车通信的混合车流汽车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方法(ZL202210105886.0) |
23. 彭理群 , 郭晓涵 , 周涂强. 一种基于车联网V2X与视频融合的港区行车安全监测方法(ZL202111203802.9) |
24. 彭理群, 王安格, 喻恺, 姜淏然, 袁树林, 江鹭英, 周梓康. 一种基于车路协同的公交到站时间预测方法、装置及系统(ZL201810390978.1) |
25. 彭理群, 柏跃龙, 王安格, 李鑫, 罗明波, 程静. 一种基于低频AVL数据的公交线网运行状态监控方法(ZL201811423482.6) |
以上项目拟申报2023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特予公示。
公示期:2023年9月15日至2023年9月22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 核工业华东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总工办)反映。
核工业华东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2023 年 09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