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色金属报:将毕生献给地质科学事业
中国有色金属报:将毕生献给地质科学事业
——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江西省地质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明桂
邹元坑/摄
在江西省地质局南院,每天大早都有一位耄耋老人走进7楼办公室埋头工作。这位老人就是88岁高龄的江西省地质局原总工程师杨明桂。
1995年退休后,有着64年党龄的杨明桂留在该局高咨中心工作,每天早上8点雷打不动地到达办公室。编写志书、提供咨询、研究地质科学……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位退休老人如此忘我地工作、如此深深热爱地质事业呢?
跋山涉水 带头攻关
指引找矿工作向深度广度进军
1933年,杨明桂出生于河南省淅川县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中贫穷,上学时断时续。解放以后,杨明桂读了高中,并以第一志愿考取了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他一直对党怀有感恩之心,决定以毕生所学报效党和人民的培养。
1955年春,杨明桂来到江西从事国家急需的钨矿普查。那时候,地质队员是走到哪吃到哪、睡到哪。由于中午经常在山上吃冷饭,杨明桂得了胃病,经常忍着剧烈的胃痛坚持工作。三年多的时间,他带领一群年青队员吃百家饭,足迹遍布江西省东半部山区,新发现了莲花山、大王山、徐山3个钨(锡)矿田,40多处钨矿床(点),其中丰城徐山、崇仁香元经后期勘查达大型规模。
1959年,江西省开展综合性基础性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时任江西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工程师的杨明桂,顶着大跃进时期的“冒进风”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坚持实行“填图、找矿、科研”三结合,为江西省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扎实基础,大幅度提升了区域地质研究水平。
1963年起,杨明桂先后担任江西地质科学研究所技术负责人、副所长、所长,进行了长达20年的地质科学研究,期间被选送到李四光主讲的地质力学进修班进修一年。进修的时光,不仅充实了他地质学知识,更学习到李四光爱国治学的高尚情操。
1965年,杨明桂带队在西华山-漂塘钨矿带从事隐伏钨矿床科技攻关研究。首次成功进行了隐伏成矿花岗岩基预测研究,首次揭示了脉状钨矿床等距、等深、侧列、侧伏、分带等四维时空结构规律,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建立了石英脉型钨矿床“线脉-细脉-大脉-根部”垂直分带图式。这种分带图式,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五层楼”找矿模式的雏形。这种找矿模式,对地质工作者找矿勘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成为打开隐伏钨矿床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文革期间,杨明桂顶着压力,带队与有关地质队协同,开展了国家急需的铜矿地质研究,提出了对九江城门山、德兴铜厂、朱砂红等一批铜矿床进行补充勘探的建议,使江西铜储量大幅度增长。同时,总结提出了江西具有优势的成钨成铜两大岩浆成矿系列,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多位一体”斑岩铜矿床模式,有效地指引地质找矿工作向深度、向广度进军。
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1978年,杨明桂代表江西地质科学研究所作为全国先进科研单位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江西钨、铜地质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年,在南昌召开的国际钨矿地质讨论会上,我国代表论文27篇,其中关于江西钨矿的论文17篇、江西地质科学研究所论文6篇,江西钨矿地质科学研究成果与找矿实践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1983年~1995年,杨明桂担任江西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除了继续进行钨、铜、稀土等优势矿产勘查工作,在金、银、锡、非金属找矿勘查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指导了1:5万花岗岩区、浅变质岩区填图方法的全国改革试点,参与了《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一书的编著(副主编之一),为峡江水库选址等一批建设工程提供了咨询服务。
研编志书 助力申遗
走地质勘查与科学研究结合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和巨量资料成果,在盛世中国,研编中国地质专业系列志书,是实现地质强国梦、占领世界地质科学高地,推动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地质科学工程。
2005年,江西省地矿局受中国地调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委托,试点研编地质专业志书系列。在以时任局长为首的编委会带领下,年过70的杨明桂任总编,组织200余名地质科技工作者,历时10余年,增删数次,编写了《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中国区域地质志·江西志》及其普及本、《江西省环境地质志》和系列地质图件及数据库。
这套志、图、数据库系列专业志书成果,共有近700万字,1500份插图,380幅照片,1:50万地质图件7幅,对江西省的区域地层、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遥感信息特征、地质构造及区域地质发展史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更新;对全省各类矿产进行了全覆盖集成,对区域成矿条件、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提升;对全省区域地质环境、地貌、生态地球化学、矿山地质、城市地质、地热与矿水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与地震地质、地质遗迹与旅游地质等进行了归纳记述,完满地取得了研编试点的成功。这套成果的出版意义重大,在全国是一个起点,为全国地质志书系列研编提供了江西样本与经验。
一直关心着地质事业的温家宝同志得知此事后,来信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杨明桂“您已进入耄耋之年,仍热心地质事业,令人感动”,并称这几部专业地质志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中国地调局局长钟自然表示,《中国矿产志·江西卷》的出版,是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史上的新起点。
在完成江西地质专业“三志”后,杨明桂又完成了《中国矿产地质志·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这个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古华南洋是中新元古代(约12亿~8.2亿年间)古洋盆,已潜没于深处,研究难度很大。杨明桂和同事们对浏阳-宜丰、德兴-弋阳、歙县一带出露的洋壳残迹蛇绿岩套深入研究论证,首先确定了古华南洋的位置,并在华南洋潜没带的背景上厘定了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该带被列入国家重点成矿地带以来,在江西段新发现了朱溪钨铜、石门寺钨铜、松树岗钽铌、石竹山硅灰石、徐家坪滑石等5个世界级大矿,沿带各省(区)都有重要矿产发现,成为一条华南最重要、世界罕有的钨多金属成矿带。他们没有止步,经进一步研究发现钦杭带与金沙江-红河结合带在河内市北西相接,证实华南洋是一个大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古华南洋构造成矿域。这项地质科学研究新的重大突破,更新了中国南部及邻区中新元古代地质历史和大地构造与成矿格局。
2008年7月8日,江西省三清山申遗成功,是该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与黄山在区位上相近、地质地貌上相似,就连生长的松树、漂浮的云雾都非常相像。黄山已经是世界自然遗产了,黄山“姊妹山”三清山,申遗能成功吗?作为申遗专家组组长的杨明桂,与其他专家一起进行黄山、泰山等全国花岗岩名山的对比研究,得出了三清山花岗岩地貌最年青,石柱最多、最尖峭、最美,建立了具有世界唯一性的“三清山”式高山盆景状花岗岩地貌景观,加上三清山孑遗植物的多样性,从技术层面为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扫除了障碍。以生态环境闻名的江西,终于将一枚“世界自然遗产”金牌挂在了胸前。
成功的背后是杨明桂等专家的辛勤付出。在三清山申遗期间,杨明桂突发脑梗。为了不耽误工作,杨明桂边打吊针边工作,与团队一道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申报资料编写,被赞为“江西速度”,杨明桂本人也受到江西省政府的表彰。杨明桂还为龙虎山-龟峰申遗,庐山等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公园、矿山公园申报建设提供了咨询,都取得了成功。
今年,杨明桂不顾年迈主动与赣南地质大队等单位同事们合作,修改补充《江西钨矿地质》书稿。他将许多时间与心血都花在对钨矿查找与研究上,他说:“江西钨矿为中华苏维埃政权作出过贡献,是新中国矿业近代化的排头兵,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换回了粮食,其找矿经验与理论创新引领世界,我们有责任打造一部展示江西作为‘世界钨都’富饶资源,以及几代地质人接力奋进占领世界钨矿地质科学高地的专著。”
作为全国地质界最高荣誉的地质科学奖李四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新中国60年劳动模范四十佳”、省直机关优秀党员、人民好公仆……杨明桂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面对荣誉,他表示:“我是党和国家培养的,我的地质理论认知是广大地质职工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做好工作是自己的本分。”他一直与同事们亲切相处,在业务上始终做到有问必答、尽力而为,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地质科学殿堂的奥秘。
“回想党和人民对我的哺育培养之恩,一切艰难困苦和疾病都阻挡不了我献身地质事业的决心和脚步,我决定把余生全部奉献给地质事业!”这名老共产党员、老地质科技工作者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为我国地质科学发展贡献力量。(刘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