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
编者按:三十五载铸荣光,砥砺奋进续辉煌。1989年11月20日,核华东建工集团正式成立。为庆祝集团成立三十五周年,集团广大干部职工忆往昔、致初心、叙辉煌、念传承、向未来,全面展现集团改革发展的风雨历程和丰硕成果。
这是我在核华东十年以来的深深体会,也是一封回忆过去、致敬未来的信……
还记得,那年夏天的蝉鸣,比以往哪一年都聒噪,教室外枝桠疯长,却总也挡不住烈阳。阳光浸没书写满梦想的教室,那时我刚走出教室,总会在信上写满期冀,恨不得立马坐上时光机,看看今天的成绩会怎样变化,看看未来的我是否满怀自豪。而现在,我却想说,生命,应是一本落款为亭亭常青树的书,一场美好而盛大的游行。
提笔至此,千万思绪涌入脑海。记得那年夏天河边的云霞与日影,总让我想起那句“日落跌进昭昭星野,人间忽晚,山河已秋”,继而一身的疲惫随着心头的蕴藉荡然无存;还记得烈日的午间冲向小卖铺喝到的第一口冰汽水,工作失意时老同志的安慰与指导,还有小伙伴的陪伴与鼓舞……在核华东集团度过的十年光阴,几乎占据了我年轻的岁月年轮,每一幕奋斗经历,都弥足珍贵。
新墙河特大桥是令我记忆最为深刻的项目,经过我们无数个日以继夜的连续奋战,一根根深约50米的水下桩徐徐露出水面,一根根立柱拔地而起,一片片梁板架在坚实而狭小的梁柱上——然而,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的。2015年的初春,大地正在苏醒,春雨沂沂沥沥下个不停,河水不断上涨,眼看上游水库可能要泄洪,还有最后一个承台未浇筑起来。项目部陷入两难境:如果等洪水消退,会给施工带来较大影响;如果紧急动员施工,极度疲惫的施工人员不知还能否再坚持下去。就在这时,时任项目经理的胡博林第一个跳下几米深的基坑,破桩头、支模板、操作振捣棒,他顾不得震麻的双手,任由冰冷的雨水和滚烫的汗水浸湿衣衫……施工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多,最后一个承台终于抢在泄洪前顺利浇筑完成!事后,他自豪地对我们说:这就是我们老地质人的做事传统!这个项目是我工作后的第一个项目,从此我对江西地质人、对核华东集团,多了一重敬意和崇拜,那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令我心潮澎湃。
我非常有幸在2014年进入核华东集团,加入具有光荣传统的核工业队伍。我们的榜样,有“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钱学森;有“能为国家多找矿,是我一生最大幸福”的261队总工程师李芳;有全国“最美地质队员”266队陈育林,还有核华东集团老当益壮、勇挑大梁的工程老将袁积尧,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友飞,局劳动模范张云湧,局十佳青年胡博林……等等等等。“忠诚、奉献、坚韧、卓越”的江西地质精神,在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中传承。
青春是持续的陶醉,是理智的狂热。在集团的10年,面对过程中的不如意和生活的难题,我也常陷入迷茫、焦虑和内耗。还记得海南昌江核电项目经理空缺,在项目管理面临亏损、团队士气不振、工期严重滞后之时,我临危受命。面对让人窒息的种种难题,我想到的是前辈们艰苦创业故事,这让我瞬间释然,眼前的困难又算什么?带着前辈们的精神力量,我脚踏实地从基础出发,保持奋进,争取抓好每一个细节,终于迈过一道又一道的槛,迎来春和景明。
一路行,一路学;一路努力,一路收获。我感恩核工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对我的鼓舞,感恩组织对我的悉心培养,也感恩张云湧、胡博林、周瑞毅……这些身边人对我的亲切教诲,让我在核华东大家庭中不断前行。
今年是我们核华东集团成立35周年,正值青年的核华东集团,已走过了万水千山。如今,同样年轻的我们,理应心存希冀,追光而遇,用充满生命力的奋斗青春,将所有期望变成现实。临颖依依,不尽欲白。这封信,不仅写给曾经的自己,更写给未来的自己:希望你能保持好奇,走遍向往的山川河流,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