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专题:深耕三十余载 筑稳每一座高坝——记核事业部杨立新
编者按:为弘扬江西地质精神,传承“三牛”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即日起,集团公司在官网开辟“弘扬‘三牛’精神”专题,重点宣传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激励广大职工以“作示范、勇争先”的昂扬斗志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1989年,在核地质队伍实行保军转民战略大转移后,杨立新从地质钻探转入工程行业。此后的33年,他始终坚守在工程项目的施工第一线,开拓进取,无私奉献,踏实勤奋,不断发扬着“三牛”精神。
不惧挑战,做攻坚克难的“拓荒牛”
走出山门闯世界,二次创业立新功。在地质队伍战略大调整的浪潮中,杨立新和众多“拓荒者”们一起,带着满腔豪情从深山走向市场,誓要在建筑工程领域从零开始,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1998年下半年,集团公司和二六五大队联合中标了甬台温高速公路项目,这是集团公司积极拓展省外市场后承接的第一个产值上亿的大项目。然而就在开工的紧要关头,项目部外聘的计量工程师突然提出辞职,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时任项目经理的杨春果断决策,要求杨立新同志负责计量工作。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工程专业技术和计量工作的同志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杨立新并未想过退缩。他凭着一股“牛劲”,白天在施工现场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请教,了解各施工项目的要点、难点,深入了解工序流程,晚上利用休息时间钻研招投标文件、工程计量规范、施工供应、设计图纸等,连续2个月起早贪黑,挑灯夜战,终于出色完成了项目的计量工作。
在海南三亚绕城高速项目,杨立新同志又临危受命,兼任隧道专业工程师。他努力学习隧道设计、施工规范,加班加点跑到隧道施工现场,向隧道施工班组学习隧道施工经验,了解隧道施工流程,掌握隧道施工安全风险防控方法……33年来,从施工员到专业工程师,从质检员到项目技术负责人,他始终从岗位工作的实际要求出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加速知识更新,扩大知识储备,成为了一个业务精通的多面手。
杨立新(右三)指导作业工人浇筑大体积砼 邹翔 摄
不怕牺牲,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
在三亚绕城高速项目时,一场惊心动魄的抢险救援,令杨立新至今记忆犹新。
2009年6月4日23时许,在邻标段施工的迎宾隧道突发塌方事故,长沙路桥公司8名工人被关在隧道内不知生死。情况紧急,刻不容缓,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卫留成连夜作出批示,要求三亚市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千方百计加快救援。临时救援指挥部在迎宾隧道地处的古马岭山头紧急成立,救援工作迅速展开。救援指挥部的领导、专家和施工方对照隧道施工图纸,进行了技术讨论,很快形成三个救援方案。
6月5日清晨,正在20多公里外的荔枝沟隧道组织施工的杨立新得知迎宾隧道塌方的消息后,主动请缨,带领16名开挖班工人赶赴救援现场,并承担从隧道左线向右线开凿救生通道的艰巨任务。
建设中的荔枝沟隧道
三个救援方案同时进行,然而由于地形复杂,前两个救援方案接连受阻,此时人们焦虑、期盼的目光全都聚集在杨立新和他的工友身上。时间就是生命,杨立新在暴雨如注的救援现场忙前跑后,用早已嘶哑的嗓子指挥救援,泥水、雨水、汗水、血水融在一起,肆意流淌。救援现场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甚至随时会遇到新的危险,但杨立新和工友们没有怨言,他们日以继夜地向前掘进,没有恐惧,不谈条件,不计成本,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20小时,30小时,35小时,38小时,40,41,42……在连续奋战43小时后,6月7日15时45分,伴随着第九次爆破的巨响,长达30米的救生通道终于打开,8名被困人员在救援人员的搀扶下走出了隧道。那一刻,所有在场者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事后,建设方、监理方知道此事,都对杨立新竖起大拇指。他坦然一笑道:“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忘初心,做勤勤恳恳的“老黄牛”
2020年,核事业部承接了海南昌江核电站隧道(二期)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核事业部施工进度严重滞后,项目工作人员士气低沉萎靡。在此情况下,有着一期项目经验的杨立新被安排到该项目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
杨立新与建设单位人员充分沟通,对设计图纸充分熟悉,统筹布置每个工序的施工要点、难点,合理安排工程施工顺序。除了正常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之外,其他时间一直处于火热的施工一线,认真查看每一处施工情况,细心地盯着每个环节,查安全控质量促进度,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什么地方忙,他就在现场指挥……在新的岗位上,杨立新依然不忘初心,保持着江西地质人的优良作风,毫不退缩地迎战一个又一个挫折与困难。